计算机网络概述
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
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http://www.cnnic.net.cn)
因特网概述
网络,互连网,因特网的基本概念
网络 (Network) :由若干结点 (Node)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 (Link) 组成
互连网: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,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
因特网/互联网(Internet):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
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
第一阶段:1969年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。
第二阶段:1985年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NSFNET (主干网、地区网和校园网/企业网)
第三阶段:1993年形成多层次的ISP结构的因特网
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
因特网协会ISOC
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
因特网工程部IETF
因特网研究部IRTF
制订因特网标准的4个阶段
(1)因特网草案(不是RFC文档)
(2)建议标准(RFC文档)
(3)草案标准
(4)因特网标准
三种交换方式
电路交换
三个步骤:建立连接——数据传输——释放连接
线路利用率不高
分组交换
把报文划分成若干等长的数据段,给各数据段添加首部(包含目的地址等信息)构成分组
关键构建:路由器(对分组进行储存转发)
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,可走不同的路径
报文交换
和分组交换类似,但不限制报文长度
对节点交换机储存空间要求高
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
定义
计算机网络没有精确统一的定义
最简单定义:互连,自洽,计算机集合
不同阶段定义不同,反映当时的网络技术发展水平
分类
按交换技术:电路交换网,分组交换网,报文交换网
按使用者:公用网,专用网
按传输介质:有线网,无线网
按覆盖范围:广域网WAN,城域网MAN,局域网LAN,个域网PAN
按拓扑结构:总线型网络,星型网络,环形网络,网状型网络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速率/比特率/数据率
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的速率
基本单位:bit/s=b/s=bps
Tb/s=10^3 Gb/s=10^6 Mb/s=10^9 kb/s=10^12 b/s
带宽
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
单位b/s
吞吐量
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/信道/接口的数据量
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
时延
发送时延:
分组长度b/发送速率b/s
发送速率=min{网卡发送速率,信道带宽,交换机路由器的接口速率}
传播时延:
信道长度m/电磁波传播速率m/s
电磁波传播速率:
自由空间:3*10^8 m/s
铜线电缆:2.3*10^8 m/s
光纤电缆:2.0*10^8 m/s
处理时延:
一般忽略不计
时延带宽积
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,某一刻链路中有多少比特
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
往返时间RTT
通信双方交互一次所耗费的时间
利用率
信道利用率: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
网络利用率: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
根据排队论,信道利用率增大,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大,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,但也不能太低
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,D表示网络当前时延,U表示利用率,则D=D0/1-U
丢包率/分组丢失率
一定时间内,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/总分组数量
类型:接口丢包率,结点丢包率,链路丢包率,路径丢包率,网络丢包率
分组丢失的两种情况:
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,被结点丢弃
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,通信量较大时可能造成网络拥塞
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
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OSI七层体系结构:
从下往上:物理层,数据链路层,网络层,运输层,会话层,表示层,应用层
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
TCP/IP四层结构体系:
应用层:HTTP,SMTP,FTP,DNS,RTP
运输层:TCP,UDP
网际层:IP协议
网络接口层:网络接口1,网络接口2,网络接口3
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
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:
从下往上:物理层,数据链路层,网络层,运输层,应用层
更适用于教学
分层都必要性
各层解决的问题:
物理层: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
数据链路层:分组在一个网络/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
网络层:分组在多个网络间传输(路由)的问题
运输层: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
应用层: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
分层思想举例
浏览器进程与web服务器进程的交互实例,演示分层逐层封装和解封的过程
专用术语
实体:
实体: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
对等实体: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
协议:
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
三要素:语法,语义,同步
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(如IP数据报)
语义定义通信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(主机HTTP的GET请求给web服务器,web收到后执行相应操作,并给主机发回HTTP的响应)
同步定义通信双方的时序问题(TCP三报文握手)
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:协议数据单元PDU
应用层:报文(message)
运输层:TCP报文段(segment)/UDP用户数据报(datagram)
网络层:IP数据报/分组(packet)
数据链路层:帧(frame)
物理层:比特流(bit stram)
服务
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
要实现本层协议,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(下层协议对上层实体是透明的)
协议是水平的,服务是垂直的
服务访问点: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,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
数据链路层:帧的“类型”字段
网络层:IP数据报首部中的“协议字段”
运输层:端口号
服务原语: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
服务数据单元SDU:同一系统内,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
多个SDU可以合成为一个PDU,一个SDU也可以划分为几个PDU
